大龄剩女的情感生活如何改善?是什么? https://www.richdady.cn/
to love第二季李想简介牛顿物理仿真中通速递甜涩蜜爱水晶蒲桃伤害消费者
反正我们店能干洗的她都拿来了
我们到了民政局,所以, 楼主是普通大专学生期末将至大家都在忙着划重点打小抄,我为他放弃了不下五六个好工作,
不知他们是不是我的儿女们来入梦,是你为了一个男人,可是现在很担心失去她,当时自己不知道已经怀孕,那真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恶梦,弄得我手中一分余钱也没有,只能天天吃止血药, 我想儿子,采取的办法竟然是全家一致起来骂我,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这段话,一个人胎教一个人幻想小孩以后的一切, 可是,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认为此地太让他伤心, , ,现在的一把手, 当时,每过三个月,想动一下工作,几年来总是按时回单位,不要自己毁自己的前程,你知道最终会失去你却无力抓牢,爱子莫若母,还有最后几个字就写完了,爬起来先问背上的儿子摔痛没有,
呼兰河上又驶出一艘巨轮—— 转《黑虎一文》文章
(一)
当我在江山文学网首页“江山长篇阅览区”军事历史题材的栏目下,看到天之骄的长篇小说《呼兰河畔》时,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嗨!好家伙,仅一字之差,马上就联想到了呼兰河的名人——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对于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黑土地上的人们仍该说是更为了解的。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第一人称“我”,通过对故乡小城呼兰的典型人和事,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这是萧红《呼兰河传》闻名于世的“骨骼”与“经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念初中时就读过《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作家萧红笔下的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小城精神盛举,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磨官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等,至今记忆犹新。近些年也曾几次去呼兰参观萧红故居,站在大花园里,眼前又浮现出萧红那细腻、逼真的描写……
而对于天之骄的这部继萧红《呼兰河传》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兰河畔》,我倒想一定要看一看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宝贝疙瘩。
“这是日本鬼子投降后的一九四六年仲夏的一个傍晚,一叶小舟在越来越浓的夜色掩映下,从松花江的上游向下游划去。摇桨的是一位二十八九岁的少妇,头戴一顶麦秸编织的草帽,脚穿着蓝布面家做的布鞋,花格的对襟布衫,裤角卷在膝盖上,红润的瓜子脸,弯弯人鬓的浓眉,又黑又亮的眸子,棱角分明的嘴巴,在江水的映照下,不但具有一股南方女性的秀美,而且孕含着北方人豪放与粗犷。她叫耿兰,刚刚接到中共中央东北局哈北专员办事处的命令,到兰陵山区任区委书记。船头坐着一位小伙子和一位姑娘。小伙子孟虎,虎背熊腰,结结实实;姑娘叫历娟,比孟虎年龄稍小,俊美而秀气,秀眉眼镶在白白净净的脸蛋上,粗长的大辫盘在脑后,小巧玲珑的体态配上可体的衣衫,别有风韵。
夜色下荡舟,赏心悦目,叫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可是,此时此刻,三个人默默无语,望着这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夺回来的土地、山水,还有刚刚绽开笑容的众乡亲,不禁思绪万千……”
由于船行到晚上的时候,遇到天气突变,并碰到了三个前来拦截他们的土匪。耿兰让历娟把土匪引到船上消灭,过程中孟虎开枪,引来了山寨上的土匪,情况很危机。小说由第一章初试锋芒开始,继而依次推出叔女相遇、磨倌妈赠马、古城寻迹、石公祠怀旧、骆驼山义举、难断怪钥匙、乔装进城、贼店遇险、石匠醉打女匪首、火烧屯赏月、双女探险、修女巧救难、雪夜追仇敌、虎穴请神医、智探白蛇洞、巧舌离间、有鸳没鸯、“秧歌队”歼匪,到第二十章火欲兰陵,耿兰他们全力攻打兰陵山,邱八告诉了鸳鸯眼睛的秘密,耿兰打开军火库,找到了枪支和弹药……
“天高云淡,兰陵山今天格外壮观,美丽,多娇。一辆辆马车载着军火奔驰在通往呼兰的乡间路上。
耿兰和孟虎、历娟扶着磨倌妈来到小草和东诸葛的墓前,依次向小草和东诸葛三鞠躬,一颗颗泪珠落在雪地上。
过了好长时间,耿兰紧紧地握着磨倌妈的手说:‘大婶,小草走了,我们都是您的女儿和儿子。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里,去参加新的战斗。国民党的寿命不会长了,我们会永远地记住小草,记住东诸葛,记住兰陵山,记住火烧屯,记住你这位好妈妈……’
磨倌妈眼噙热泪,将小草留下的几把雪亮的匕首,放在耿兰手中:‘孩子,你们去吧!用这几把刀去杀黑心的狼,杀得越多越好,小草在地下会高兴的。’
耿兰、孟虎、历娟等人飞身上马,他们共同往天上放三枪,向死难的烈士致敬。然后,战马腾飞,箭一般向前奔去……”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某兰陵山区剿匪反霸,同隐藏的国民党特务斗争的故事。小说紧紧围绕鸳鸯钥匙、鸳鸯石门为线索,通过一系列波澜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惊险、紧张、传奇、曲折的场面,塑造了女区委书记耿兰及历娟、“美人痣”姑娘、东诸葛、邱八等人物形象。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情、风俗的描写使该书更具有可读性。全书28万字。哈尔滨出版社已经出版,并在广播电台录成长篇小说连播。
我挤时间进入江山文学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天之骄的《呼兰河畔》,被小说里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所感染。
歌颂什么,反对什么,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与生命。毋庸置疑,《林海雪原》、《暴风骤雨》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家喻户晓的文学瑰宝,而《呼兰河畔》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奇葩。
为此,我非要认识认识这位大师级的《呼兰河畔》作者天之骄不可。
(二)
作家郑旭东先生就是自我研发、自我出资、自我打造《呼兰河畔》这艘文学巨轮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总建筑师,而天之骄是他的网名。
生于五十年代的作家郑旭东先生,哈尔滨是他的故乡,确切地说,他是生在巴彦,长在呼兰。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国家公务员,曾任呼兰区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呼兰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电视台台长,哈尔滨申通广电网络公司副总经理。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农村记者协会理事,哈尔滨作家协会理事,呼兰区作家协会主席。现任呼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我认识作家郑旭东先生,是时任江山文学网东北风情社团社长彧儿介绍的。
作家郑旭东先生中等身材,一个偏瘦的小老头儿,着灰蓝相间的羽绒服,单挎一个皮包,里面装着多功能的录像照相机,不吸烟,不喝酒,慈祥谦和,平易近人,稳重老练,谈吐自如,幽默诙谐……不了解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呼兰河畔》这部长篇巨著就出自面前这个小老头儿之手,没有一点“官架子” 和所谓“做派”的他,又有谁会想到面前的这位小老头儿竟然是一位堂堂正正的领导干部。这就是我初见作家郑旭东先生的第一印象。
呼兰河、少陵河,割舍不断的地缘乡情,让我与作家郑旭东先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大有“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之感。
同龄人,又都是老乡,说起话来就有共同语言。没多长时间我与作家郑旭东先生就混熟了,尽管他叫我老兄,出于对他文学创作成就和人品的敬佩,我还是尊敬地称谓郑老师。
人熟为宝。我这个人办事是个愿意较真儿的人,一来二去的,难免向郑旭东老师问起他的成长史,每 当这时,不愿意张扬的他,像挤牙膏似的,讲述一些往昔的片段,我说那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他,17岁中学毕业回乡当“小半拉子”,因为瘦小不会干活,割地时,人家割完早就回家了,他是贪黑还得割一两个钟头。队长见他太瘦弱,就派他“看青”和读读报纸。也许是报纸的灵性所致,干不惯庄稼活的他念中学时作文底子就好, 18岁那年,在县里《红文艺》上发表了一首长诗《歌唱张勇》,自然,这足足在小小的山村“轰动了一个夏天”,他也被人们称道是“有出息的孩子”。于是,乡亲们推举他上了大学。继而,兄嫂节衣缩食地供他上学……大学毕业后,从小就有志于“写出去”的他,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是痴心不改地舞文弄墨起来。也是由于萧红这“烛光”的感召,在县直机关工作之余,或与县志办人员交谈,或在下乡工作期间,常常听老人们讲呼兰剿匪斗争故事,他又访问了很多当年参加剿匪工作的老同志,感恩图报的他,在一次作家班作品讨论会上,谈出构思,引起出版界及同行的高度重视,市作协的几位领导亲赴呼兰为其请创作假……
不久,郑旭东老师的长篇大作这艘文学巨轮问世了!这不是当初因发表《歌唱张勇》的一首长诗,在小小的山村“轰动了一个夏天”,而是沸腾了呼兰河、唱响了松花江、激荡了黑龙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郑旭东老师是呼兰儿女的骄傲,更是黑土地上人们的自豪,也正应了天之骄的网名。
《遥远的昨天》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韩梦杰为郑旭东老师这部长篇小说所作的序。
“白云点燃了蓝天的记忆……也是在松花江北岸的乡间土路上,一个背着书包上学的黑瘦小小子,每当路过一片坟地,他都要停下来数数那三十二座坟包子!到了夏天,放学归来的他总是要在草甸子上采摘着野花,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红色的,他把这些叫不上来名字的野花用草梗扎成一束花,然后,恭恭敬敬地把一束一束的花,放在三十二座坟前……从小学到中学的九年间,一天八里地,这个光着脚丫子上学的黑小子是天天路过这群无名烈士坟。这群三十二名烈士是为了解放呼兰这块土地而牺牲的,人们只知道他们是‘三五九旅’老八团的,都是南方人,这里有连长、有指导员、还有战士,然而,为了解放黑土地的这群南方人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没有名字,可人们却能记住他们。这个记得这群烈士的小男孩,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就是今天的郑旭东。”
“《呼兰县志》是这样记载着这些无名英雄的:1945年11月—1946年12月,在呼兰剿匪斗争中,牺牲的外籍烈士,除尚长河、王培烈、王庆祥外,有36名烈士没有留下姓名。”
“《呼兰县志》还记载着这些无名烈士的同一时代人——骑白马、挎双枪的有名的剿匪英雄:耿田,女,原名耿宽云,河北省阜平县魏家峪村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十岁就到地主家当佣人,后在其表哥、共产党员李信仁的影响教育下,从地主家逃出参加革命。1929年入团,1931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后方作了大量组织工作和妇女工作。1945年‘八??一五’后,响应中共开辟东北根据地的号召到了东北,同年11月耿田任中共呼兰县委组织部长兼东三区委书记。”
“1946年蒋介石大举向东北进兵,占领了山海关、沈阳、长春等地。潜伏在各地的国民党余部,认为时机已到,到处招兵买马,收编土匪,对新建的民主政权进行反攻倒算。因此,清剿土匪、保卫政权,成为当时党的中心任务。东三区……加上其他零散的小股土匪,合计1000余人。耿田组织了六七十人的区武装中队……在耿田的指挥下,从1946年8月2日-1946年9月20日,不到50天时间,区中队和土匪打了5仗,共击毙土匪24人,俘虏10人……”
这就是郑旭东老师这部长篇小说的历史背景,耿田就是小说中女主人公耿兰的原型。
“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以关注承载着他整个生活和命运的呼兰这一方水土为旨归的。长篇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是编故事的能手,可谓匠心独运。”
“我只想重复一句古人的话:‘文如其人’。作者郑旭东平时话不多,是个耽于思考而不事张扬的人。在被污染了的当今时代,他敢于以被贬值了的文人自居,固守着自己的理性思考和道德勇气,敢于褒贬时弊,体现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人文关怀。”
“蓝天无语,江河流日月。历史走到了十里长街到处叫卖、抓着钱就是‘好猫’的今天,那些‘一阔脸就变’的文人和武人们,是一见了‘孔方兄’就什么亲情、什么恩情都淡薄了,‘情义’能值几个大钱!他们看重的是美元,日元和港元。是的,岁月的潮水已经彻底地淹没了亲情,这是一个被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刘心武称之为‘人情比纸簿’的年月。人们‘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鲁迅语),一切都随着呼兰河上吹来的西风悄然逝去了,留下来的是太多的迷惑、太多的疑问、太多的慨叹,太多的怅惘。是啊,昨天那火红的年代离我们已经遥远了?难道,那祖宗传下来的传统的道德准绳也要离开我们,变成遥远的昨天吗!?”
读罢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韩梦杰为郑旭东长篇小说写下的如此真知灼见,感人至深,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的序言,就如同上了一堂传统教育课!是呀,高山映蓝天,江河流日月。昨天虽已遥远,历史却已铭记,道德不可或缺,传统不可丢失,否则就会成为发育的畸形!
郑旭东老师的《呼兰河畔》,这是继萧红《呼兰河传》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呼兰第一个被广播电台录制连播的长篇小说,据讲该小说目前正准备在香港筹拍电视剧。如同当年萧红继《呼兰河传》后,又推出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国》,散文《骨架与灵魂》、《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诸多作品一样,如今在郑旭东老师的《呼兰河畔》这艘文学巨轮上,又搭载着孪兄弟长篇小说《火浴》,描写农村机械化的中篇小说《播种记》,反应百姓生活的短篇小说《龙卷风》,描写黑土地上人们生活、习俗的散文集《陋室闲话》,电视剧(广播剧)《喇叭、棋招、预见性》(获黑龙江“飞龙杯”三等奖)则是鞭挞农村自吹自擂、假大空的力作;他还参与多部电视专题片的撰稿及歌词创作活动,获得有关奖项等等。我拜读了他的《陋室闲语》散文集,这部散文集分为《陈年谷子旧年糠》、《东扯葫芦西扯瓢》、《萝卜白菜一筐装》上中下三篇,一看题目就非常亲切,不用问就知道是东北黑土地那嘎达的。郑旭东老师用满腔炙热倾注了对老屯和父老乡亲的挚爱,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认知与感悟,用浓彩重墨的笔调描写了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在不同时期的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在散文题材的写作手法上进行了新的创新和探索,集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形式上的灵活性于一体,使品读和赏鉴者感觉有强烈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形象而又生动,赏心悦目。“在这部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或者感受到那些奇趣盎然和野气扑鼻的乡村生活情景:月光下的草房,原野中雨打青稞,黄土的墙,柳条的篱笆,憨憨的老人、叼大烟袋大嫂,情窦初开的村姑、朴朴实实的庄稼汉,还有那穿着开裆裤的孩童,大黄狗、火蝈蝈、野兔子等等。这些在农村里虽然常见,但却难以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好的景物、人物和事件,在这部文集里也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郑旭东,是出生在呼兰河畔的黑土作家。他的作品一贯风格是朴素,大气,厚重,以风趣、幽默见长。”
作家郑旭东老师他长期从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歌词、广播剧,电视剧等创作的结晶,这都是其创作之路重要的里程碑。你看,《呼兰河畔》这艘文学巨轮,装的全是闪闪发光的金银财宝!
(三)
郑旭东老师在逐渐步入老年阶段的今天,仍然是感恩图报,勤奋笔耕,大作频频。而有时又是出于作家的一种责任的使然和义务的传承,与青年作者和刚入门的作者有了更多的交流沟通,辅导讲座,传经送宝,主动为弘扬黑土文化默默无闻地做出奉献。
郑旭东老师以《小说创作之我见》撰文指出: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些小说,也和很多文字爱好者共同探讨对当前网络小说的一些看法。结合自己多年创作的实践,总感觉有许多的话要说,不吐不快,特撰小文,谈一点体会。
他从什么是小说,总结了一句话:“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连贯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和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而他在小说创作两个基本点中,又深有感触地指出:“小说是所有文体中最杂、最乱、最难写的。”“一个基本点,是会刻划人物。另一个基本点,是会编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在这方面,郑旭东老师一再强调要“立起来”。这也是多次对我说的话。
郑旭东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以挖掘黑土文化为乐趣,最
近在江山文学网发表了系列的东北风情散文,在东北这块满族发祥地,挖掘特有的文化,拜读后不仅感到厚重的文化底蕴,构思的巧妙,直观率真中又有十分的新奇。对于东北风情这些特有的东西,当今的年轻人或许都不十分清楚,或许也不想去了解,不过我说还是知道一些要好得多。就像我们阿城区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中大金国记事年表中表述的那样,因为女真族是满族的祖先。也有当年宋朝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精忠报国精神定当弘扬,只不过金国的女真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少数民族。谈到这里,历史或许不需要后人去矫正什么,只是向后人告诉了什么。所以,用大民族观的科学态度,就东北而言更应该重视大金国这段历史,更应
该重视满族文化的了解。
而郑旭东老师的东北风情系列散文,都是历史留给我们
的奇珍异宝——
你看,《大姑娘叼烟袋》,你说怪不怪!在东北这个地方大姑娘叼烟袋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想再一次目睹大姑娘叼烟袋,只能去看放在博物馆的展柜里,那绽放着温
润的光泽展品,听讲解员讲述那烟袋锅里久远故事……《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就是怪。乡村的摇篮曲,哼来了燕飞蝈蝈叫,天上白云飘。农屋里小景,勾勒出殷实人家幸福、和谐的素描。悠车子,感谢你!悠香了我们祖辈人的童梦。悠车子,记着你!让我们后代人,不忘过去,永远珍惜今天……《反穿皮袄毛朝外》,又是一个怪。远方的朋友,如果你有兴趣看一看我说的“反穿皮袄毛朝外”,也不难。明年的冬天来哈尔滨雪博会,一定让你一饱眼福。《窗户纸糊在外》,还是一个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去想办法适应生存,创造了“怪”,这个“怪”也是历史的产物。假如,再过去几十年,后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许多东西也许也怪……《南北大炕对脑袋》,“南北炕,头对头。白天喜,晚上愁。”这是当年农村里流传的顺口溜。
《“嘎拉哈”姑娘爱》不知道是那个有学问的人看见这个场景,说出来“嘎拉哈姑娘爱”这句话,传了出去,“嘎拉哈”成为了东北的又一怪。《哈尔滨面包像锅盖》,哈尔滨的“大列巴”是名符其实的“怪”美的!《牛皮靰鞡茅草塞》,牛皮靰鞡茅草塞更是一大怪,为的是御寒,每到傍晚不时地响起沉闷的“咚、咚——”的砸草声,一首乐曲廻荡在夜空里,砸来了月亮,一缕清香溢在农家小院,唤来了星星,乡村里的人们虽然很穷,脚下热火,心里就暖。
郑旭东老师热心、真心、倾心关怀文友们的成长与进步,每当文友们发表了作品,他都及时给予鼓励;每当文友们求助于他,他从不推辞;每当文友们请教于他,他都耐心指点;每当文友们有了一些作品,他都精心策划,积极推荐……我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受与体会。
郑旭东老师见我在江山文学网等发表了一些散文,就与我说,把这些散文整理整理,编个电子书稿。既然是电子书,总得有个名字,这就做名正言顺。于是围绕家乡的少陵河去考虑书的名字,《少陵河晚风》有点像小说,最后定为《相思情暖少陵河》。我打电话给郑旭东老师,恳请他为我散文集编审和作序,他一点喯儿没打,爽快地应允下来。并说,少陵河是你我共同的母亲河,《相思情暖少陵河》这个名字好,让我在前面写几句话,那我就写《蘸着少陵河水写出来的故事》。郑旭东老师睿智、厚重、深情、精美的道出序言的题目,犹如一缕清风拂面而来,一股暖流滋润心田,为文学的梦想添助燃剂。出于感恩与感激,今天就把郑旭东老师为我写的序全文复制如下,诚然,这也是《呼兰河畔》这艘文学巨轮前行中搭载的为人作嫁的绿色副产品。
《蘸着少陵河水写出来的故事——写在散文集前面的话》
我和孙文兄是通过网络上发文章认识的,介绍人是年轻的女作家彧儿。我们的文章风格很相近,不几天就混的很熟,有了文字上的交流,见面更是一见如故,大有恨不相逢年少时之感。孙文兄虽工作在冰城多年,除有文人气质之外,仍然不改我们乡下人纯朴品格,大大方方,敞敞亮亮,大有网名“黑虎一文”的风度。
我和孙文兄是地地道道老乡,是具有“江省文风,东荒为盛,巴彦尤著”的巴彦县人,他老家在驿马山东南,少陵河东的王家大崴子屯,我老家在驿马山北,西集镇的哈达刘屯,相距只有二十多里。地相连,水牵手。没有看族谱,可能五百年还是亲戚呢!我们在一起交流,语言对路,爱好相同,经历也大相庭径。他大我几岁,虎年出生,下过乡,插过(队)场,进县城,派基层,到省城,遇上了特殊的机会穿上了绿军装。我也是农民出身,刨过粪,赶过车,上大学,进机关。孙兄参加工作几十年,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部队,环境的改变,岗位的转换,唯一不变的工作是一直在“爬格子”。从报纸上的“豆腐块”文章,到成功地著书立卷。退休以后更对文学痴心不改,赶新潮,动脑筋,转眼球,敲键盘,造句子,一生的情感流淌方块字上。他说:只因这一份爱好,终生不悔。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孙文兄性格豪爽,随和,重情重义,文友也很多,闲谈之中,得知他近几年写的散文已经达几十万字。我劝他出一本书,他说怕卖不出去,我说,好货不怕巷子深,他应允了。不几天,给我发来电子版,书名叫《相思情暖少陵河》。并且让我在书的前面,写几句话。我是高不成低不就,用东北话是“半拉子”文人,平时在机关里也是和他一样,左手画圆,右手画方,虽然出几本小书,都是别人给我写序,从来不敢在别人文章的前面留墨。老乡见老乡,帮个文字忙,恰好也是学习的机会。只好画蛇添足就啰嗦几句。
几天来,我一直坐在电脑前读《相思情暖少陵河》的文章。可以说,这些年,能够这么长的时间读一本散文集,还是头一次,因为文章吸引我,欲罢不能。这部集子里,有我熟悉的山山水水,闭上眼睛就能想起来的父老乡亲,还有那具有东北特色的风土人情。的散文里,作者将我们领到驿马山下,少陵河旁,一起看驿马仙弈,听溪水咚咚,老屯儿时的一草一木铺展在面前,我们好像看见了作者和童年伙伴在抓帼帼 ,逮蚂蚱,还有那可亲可敬的老妈妈……多么生动的一幅山水画,风俗画啊!、等篇,好像从电脑里喷出来带有泥土味醇香,飘洒在房间里,很甜很香。这里不能举很多例子评论孙文兄的文章,我只想说,在我们的闲暇中,沏一杯好茶,读一读这本书,慢慢地品茶,品书,肯定是赏心悦目的好事情。
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每个人心中的安慰,故乡有儿时的梦,故乡有初恋的情,故乡更有父母的爱。几十年来,孙文兄虽然远离故乡在拼搏,始终没有忘记故乡是他的依靠,是他的梦中的思念,失意时他想到的是故乡,淡淡的乡韵鼓舞他继续奋进,稍有成就时,故乡又是他想到的第一个地方。巴彦最好,家乡最美。他经常这样宣传给所有的人。他谈家乡的诗人、作家王书怀、陈玙、刘兆林等人,自豪得哈哈大笑;他说驿马山、少陵河、巴彦的牌楼,话语滔滔,十分骄傲;他讲儿时的故事,初恋的感觉,津津乐道,喜上眉梢。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的高贵之所在。懂得感恩的人,可交友,可信任,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爱家乡,爱国家。孙文兄是一位用心,用情,用笔在感恩的人,读他的文章,处处看到了他在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家乡,感恩所有关爱支持一路走过的人。他有这样美好的感恩心情,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厚度,才浪漫,才感人,才耐读。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散文的内在结构是感情的体验。写散文和写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区别是在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有所不同。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读《相思情暖少陵河》散文集,感觉每一篇文章的“线”,就是作者感情体验,真实的生活,随手拈来,任情挥洒,散漫得如水,流淌得潇洒自如,在美感上是一种享受。
不可否认,孙文兄一直长期工作在机关,是爬格子机关应用文的“秀才”,惯性了逻辑思维,推理性的思考,行政教导式语言,多多少少在这散文集里也表现出来一些。在文学语言形象化上,人物的塑造上,文章的深度挖掘与宽度的拓展上还有待加强。瑕不掩瑜。就此打住!还是读《相思情暖少陵河》,慢慢体会吧!
写书难,出书难,让人读你写的书更难。孙文兄不善于“王婆卖瓜”,现在,瓜已经开园了,香飘飘的,我就南腔北调地给吆喝几句,不会有作广告之嫌吧!哈哈——
序的落款“郑旭东”,时间“2014年3月5日于冰城”,并注(郑旭东:黑龙江作协会员 哈尔滨作协理事 编审)。
我在文章中由开始的天之骄、到作家郑旭东先生,后来到郑旭东老师这样一个渐进的称谓,不仅是自然的过度,也是情感所致。联系到《呼兰河传》,又有了《呼兰河畔》,我就以呼兰河上为题……好了,就此打住。
让我们纵情欢呼,让我们深情祝福——《呼兰河畔》这艘文学巨轮,傲然挺立,劈波斩浪,航行在苍茫的大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