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如何解决?如何做? https://www.richdady.cn/
合约情人国语电脑提示虚拟内存不足满清禁宫秘史联邦物流招聘卫星电视解码器siro-1356你来陪我吧…..
觉得是不是自己不招男生喜欢阿
她再次进入股市,替她高兴,她慢慢地想要放弃这份工作,他给我解释了很多,虽然长得不是特别好看,梦里都经常是她,
那只能让学校生活变,去寻找真正在等待你的那个人,27日,你是有什么好看的,也有去游泳健身保持好的身, 可以30以后再想结婚的事,可总归还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里成功的例子更多一些, 人,顺其自然吧,另外,清秀书生型,惊讶地发现时间真的转瞬即逝,放学后的18点都是围在电视前看大风车和动画城,只坏了我们这几个人???对和我好的也是疾言厉色的……她单独和她的朋友中午偷摸摸出去不知道上哪吃去就可以不告诉我们打个电话就走,就别拿漂亮说事了, 小县城里你25岁以上就是大龄未婚妇女, 会,男女平等的事还早着呢,男同学在一起都有一个趋势,
1 科学与真理,都是概率统计现象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释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切结论,解释古今中外的一切道理和认识,对理解人类对世界的全部知识和认识,会有极大的帮助,对人类新的科学与真理的研究探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观点看来,一切感觉,一切认识,一切意识的东西,都是真理。只是,真理的适用环境和条件,正确的程度等,有差异。人类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
1.1 目前人类得出的所有科学结论,都是统计规律
偶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类目前所有的所谓科学结论,实质上都是统计规律,即概率结论。
也就是说,如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常量和公式,重力加速度中的常量9.8等等,都是概率结论,而不是板上钉钉的绝对准确公式和数值。而且,在彻底知道宇宙运行的本质之前,人类所有的所谓科学结论,实质上都是统计结论。一切试验结论,一切理论,也都是统计结论。下面是本文结论的具体证明过程。
概率论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当时在误差、人口统计、人寿保险等范畴中,有重要应用。也有说法是,从赌博的掷骰子的统计现象研究中起源的。概率现象,有两个主要特点,既结果的不确定性、统计规律性,即结果不确定,又具有统计规律。概率结论,与样本范围有直接关系。比如,对人的体重规律统计,全国人的数据存在一个概率规律,各个省的数据,又有各自的规律差异,而这些省的规律之合成,为全国数据规律。对于概率来说,整体概率规律和部分概率规律,即有联系,又有差异。
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事,细想想,都有概率现象存在,结果不确定,无法预见,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某个人的性格,在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发火,每次类似的事情发生,其表现不是一定要高兴或发火的,但总体还说有一定规律性,所以才能感受到这个人的性格。又如经济方面的各种统计数据,公共汽车到站时间的分布,每年的雨水情况,地震的发生概率,甚至量子的测不准现象等等,都是具有概率规律的。这些事件的结果,都具有无法完全准确预测,又有一定规律可循,即符合概率规律。
按照常理,一件事情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是确定的,可以完全预测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事情无法完全预测哪?
每件事的发生,都是需要条件的,一个或多个。而事情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往往因为几个条件变化不定,我们无法确切了解,从而无法确定事情的发生。
比如,事件A的发生,有受导致A事件发生的A1、A2、A3、A4、A5这5个条件事件的影响,那么,我们对这5个条件的任意几个不了解,就无法预测时间A的发生。如果能够知道这5个条件的所有情况,只要推导计算公式的正确,就可以判断事件A的发生,及发生情况。结果是,事件A无法判断什么时候发生。事件A的发生,是这5个条件的函数,即这5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这5个条件,分别都有其发生的规律,那么,这5个规律的叠加,就是事件A发生的规律。也就是说,事件A的发生是有规律的。
但是,这5个条件事件的各自本身,其发生也和事件A一样,也有发生的前提条件。假设每个条件的发生,分别有3个条件,即A11、A12、A13,A21、A22、A23,A31、A32、A33,A41、A42、A43,A51、A52、A53。那么,A1的发生,就被其3个条件所唯一确定;如果其3个条件不确定,又有一定发生规律,那么A1的发生规律,就是其3个条件发生规律的叠加。其它4个条件事件的发生,也是有同样的规律。
傅立叶级数,就是描述叠加现象的一种数学工具。
我们这样一直向后穷追事情的发生条件,就会追到自然界中决定不确定性事件的最初的那些条件,也就是组成宇宙的最基本事件单元(如果存在的话)。这些单元,可能目前已经观测到的量子,但更可能是目前还未知的东西。宇宙,自然界的所有现象的发生,都是从最初的时间和空间的基本单位开始的,都是由这些基本单元决定的。也许不存在这些所谓的基本单元,但肯定存在着目前甚至永远不被人类所认识的最初发生条件。因为我们目前无法知道宇宙的最初全部事件,即使知道,也无法推算这庞大的因果过程,所以,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几乎注定要停留在概率统计认识上,而无法完全认识和预测。
如果这些组成宇宙的最基本单元,其发生有着确定性,那么,其实所有的概率现象,都是确定的,只是我们无法去具体推算而已。
也就说,之所以有所谓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是因为我们无法彻底找出决定事件发生的所有的一系列条件。而其实,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这些事件,在事前就已经确定,在事后当然也是确定的。这正好符合“宇宙中一切都是必然的”结论。
因为一切都是统计规律,而对于统计规律,每次具体事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且所有结果,都有出现的可能,所以,任何结论都是真理,只是真理的可能性大小的问题,但没有绝对的0%,也没有绝对的100%。对于社会和宇宙,因为我们无法完全知道其被动的条件事件,所以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万事皆有可能,而只是概率大小的问题。
由此也看出,现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是概率真理,具体到每次的事实,不一定完全正确,都有偏差。
关于社会和人的事件,其发生的背后条件也同样非常复杂,目前人力对大量事情的发生条件,不可能全面而清楚地了解,也就无法预测事情和准确地认识人和社会。
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总结,找出事情发生的一般规律。上升到数学统计,并找出其规律,这就是概率科学。
人们的经验,人们的直观的认识,都是本能地运用了概率规律。
比如,刚才举的人的性格的例子,喜欢发火或喜欢高兴,不是每次遇见同样的事件,都完全同样的表现,但总体上有一定规律,才显示出其性格。社会和人的几乎所有现象,都是概率现象。
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也是概率现象。比如天气预报,比如地震预报。我们无法确知一定发生,但能测算发生的概率,所以可以预报。但因为是概率,预报不是每次都一定准确,但很多时候是准的。这些现象,是概率现象,也应该不难理解。
而下面要论述的是,目前人类感知到的和科学研究得出的所有科学理论,基本都是概率现象。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得到的是概率结论。包括现代数学的一切成果,也是概率结论?但概率论,又是数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只有数学,才是最根本的科学。
比如,万有引力结论,就是概率现象。地球的引力,目前认为是物质之间的万有引力场形成的,属于弱作用力的范畴。那么,万有引力本质是什么哪?应该是由一个个引力场单位(场波)组合叠加在一起形成的。这些引力场单位,不会在任何时刻和空间点上都是完全平均的,而是有多有少的,也就是按照时间轴向,在确定的一个空间点的万有引力或地球引力,是波动的,即地球引力不是常量,而是波动的变量。波动是符合概率统计规律的,也就是说,万有引力定律,或地球重力,是一个概率统计规律,其参数也不是常量――常量,只是一个近似值。在地球的具体一个点上,实际测到的重力数值,一般是9.8,但也可能是其它数值,如9.7、9.9,甚至是1或者100!只是这种可能性近乎为0,到目前为止人类一直没有实际测到—也许某次测到了,但认为是仪器出现了问题!
比如,中子,其质量,其各种特性,也是统计规律。每个中子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是有差异的,我们现在对中子的各方面的描述,是一个概率规律,而不是每个具体中子的确定的一致的特性。其它例子和波,也是概率现象。因为它们不是宇宙的最小单位,都受其背后很多条件事件的影响。
量子的测不准现象,更是典型的概率现象。所有概率现象,背后都有目前未被人类了解的条件事件存在。所以,量子的背后,肯定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秘密。
目前物理学中的所有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都是遵守概率规律的,这些公式,并不是准确公式,而是近似公式。其常量也不可能真的是常量,而是一个变量的近似而已。
数学公式,也是概率公式,而非确切公式。比如1+1=2,就是一个概率公式。为什么哪?因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据规律的,我们之所以列出数学公式1+1=2,就是因为我们认为,1加1个,就是等于2个,比如1个苹果加1个苹果,不就是2个苹果吗?确实如此!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物,都遵从1+1=2这个规律的。比如,你拉开抽屉,为1,接着又关上抽屉,又为1,但是结果是,等于你在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抽屉都关着,即为0!这里,1+1=0,而1+1=2就是错误的。又比如,两股水汇流到一起,这里1+1=1。再比如,两块石头相撞,可能一块破裂为2,则结果是3块石头,即1+1=3。既然数学描述客观世界,那么1+1就应该描述所有1和1互相作用的现象,而1+1=2显然不能准确描述刚才举的那些例子。但为什么数学又以1+1=2作为基本数字公式哪?因为我们身边发生的绝大多数现象,都可以用它来描述。所以,1+1=2是一种概率公式,只在部分场合准确应用,而有些情况,则需要对结果重新修正。
综上所述,目前我们认识到的所有规律,无论是自然界宇宙的,还是关于人和社会的,无一不是统计规律即概率规律,没有一个是确定的终极规律。
只有在具体环境下,才能进行概率计算。在自然界中,无法笼统地计算事情的概率,比如,生命在宇宙中某个行星上诞生的概率,目前是无法进行计算的。因为我们的宇宙,只是无限可能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不是所有。
1.2 你已经吃到肚子里的苹果,其实并不在你肚子里
下面引入另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眼睛看见物体,是靠视觉暂留,也就是说,物体或光源只要在每个十分之一妙内,至少出现一次,我们的眼睛就会看到,那个物体或光源一直存在,即使这个物体或光源在那十分之一秒内,只有万分之一的时间在那里,而其它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时间里,在别处。如果一个物体,能分时一万份,分别在一万个位置出现,我们的视觉就会“同时”看到一万个同样的物体。
视觉暂留现象,事实上是眼睛感光时,采集光信号的频率。因为是被动采集,所以,物体只要保障在每十分之一秒,都有极短暂的一刻停留在那里,我们就会看到物体在那。视觉暂留现象,是光信号采集的概率现象。由此看出,我们眼睛对物体是否存在的把握,是大概的,而不是完全准确的,是一种概率采集和判断方式下的,对物体存在的判定。
人的其它所有感觉,也是这样。比如触觉,肯定也有信号采集的频率(主动或被动)。只要物体满足其信号采集条件,我们就摸到或感觉到物体在那里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这也是信号采集与判断的概率方式。也就是说,人类用手摸到的东西,同样存在可能,“同时”在多个空间出现,而人类可能判定为多个不同的形态相同物体。
――这样,你吃到肚子里的苹果,有可能只有极少时间片断在你的肚子里,而绝大部分时间实在其它空间,而你却仍然感到苹果在肚子里。
人类发明的所有测试仪器,也都有采样频率或方式,也都是通过分时来观察和测试研究对象的,也同样符合概率规律。所以,仪器测试到的物理化学现象,也不是一定准确的,包括可能在多个时空出现同样的物体或现象。相对于微观世界,我们的仪器应该是非常粗糙的。
而其实,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一个分时现象,而不是时刻都存在的。比如一块石头放在另一块石头之上,下面的石头感受到上面石头的重量压力。这种压力,如上面所说,是一种场波,不是恒定的,甚至不是连续的,是波动的。而且,如果其不连续,下面石头也可能一样感受到上面石头的存在和压力。这样,这块石头是否在其它空间“同时”存在,对于下面石头来说没有区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是否存在,甚至广泛存在这种现象?――本段论述,只是假设,不是定论。
――继续刚才的话题,我们已经吃到肚子里的苹果,我们感觉到它在我们的肚子里,很解饿,也有营养――将被消化,并供应到全身,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最后新陈代谢出去。而同时,这些苹果中的物质是否也在宇宙中的多个地方存在着?至少是,它们存在于其它地方是合理的。这些物质,在我们体内的时间,只要被我们的身体所感觉到,并被物质的层面所使用到,就可以了。而其它时间片,它们在哪里,对我们已经不重要或没有意义。吃苹果的例子,只是一种假设,但这种假设情况是否存在,人类也无法判定,所以,我的假设是完全可能成立的。
这种现象,更可能出现在微观粒子中,或者宇宙的最基本单元中。越是微观,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对于我们的感觉来说,感觉不到;对于更大结构的物质来说,察觉不到。量子的缠绕现象,至少有类似可能。
空间和时间,在微观世界,可能和我们所感觉到的大不一样。比如,一个量子可能在相距“遥远”的地方几乎同时出现――宏观世界中距离遥远,而微观世界中的距离,可能非常近,甚至就是一个空间点。人类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基本靠感觉和经验,和实际可能还有很大的差距。
1.3 感觉和理性都是真理
前面已经论述了,人类目前的一切科学认识,都是概率真理。那么,还未形成科学结论的一切半成品的认识、感觉等,是什么呢?也是真理!
按照前文所述,一切认识都是真理,不管这种认识按照通常理解是对还是错,因为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所有认识都有可能正确适用的情况,也有不能适用的时候。我们平常认为谬论的东西,其实有时也是对的,只是适用范围和条件的不同,以及判定标准的不同。
按照这种理解,则人类一切意识的东西,都是真理。那每个人的感觉、性格、判断等,无一不是真理。
器官的感觉,如疼痛,那肯定是真理,疼就是疼了,没有什么疑问。而心理的感觉,比如憎恶,那肯定某事某人有可憎恶之处,这种感觉就是对的,就有一定的相对的合理性、正确性。感觉,是一个相对正确的真理。而所有真理,都是相对的,那感觉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真理。
人对世界的感觉和认识,最原始的是一个个的物体和事件,一个个独立的概念,就是一进制(自然进制)的方式。感觉到多少个物体和事件,就有多少个概念和印象。这里的概念和印象,不一定以语言的方式。在有了这些事物的概念后,又进行组合和分解,进行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分析判断,就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事物的分解从来没有达到最小宇宙单元,对事物的组合从没有达到整个完整的宇宙,在因果关系上更没有推导出最初和最终的状态,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只是悬在宇宙的中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孤零零的没有起点没有归宿。人类没有认识到最初的真相和最后的解决,也没有完全确切知道中间的真理,只是这么凭着部分的认识和经验总结,似是而非稀里糊涂地生活着而已。
人类的真理,其实有很多种。有的比较具体,有的比较宏观;有的比较近,有的比较长远;有的适用范围很窄,有的则比较广。而所有这些,都是相对的。因为真理是相对的,所以,几乎一切都是真理,只是适用的场合、范围、角度、方式等不同。即使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其适用范围也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普遍适用。感觉和理性,都是真理,只是程度不一样,范围不一样,是类似小巫与大巫的关系,但都是巫婆。
有人认为感觉可能不够理性――确实,感觉不会上升到宏观的理性高度,只能就眼前发生的事情直接产生感觉,所以有其正确的局限性。但是,理性就没有局限性吗?谁敢说自己的理性是绝对理性最高理性哪?那么,理性只是一种考虑判断范围更大的感觉而已。有人会认为,理性是经过一定的纯逻辑判断得出的结果,所以具有科学性,那我现在就要搬出概率统计规律,来证明感觉也是经过逻辑判断得出的结论,一样具有科学性。
任何感觉,都是真理,都是对的。对同一事情,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感觉,这些感觉甚至互相矛盾;而各个人,更可能有各自的多个不同感觉。这所有不同的感觉,都是对的。
人类自古以来所有曾经生过的人,对某种事情(比如吃饭),都有不同感觉,这所有感觉,是一个庞大的但是有限的集合。从此之后的所有人,除了会产生以前人们曾经产生过的感觉之外,会偶尔但不断地有新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个感觉集合是在不断增长的,如果人类无限延续下去,这个集合就是无限增长的。对这个感觉集合按时间轴延伸的方向取极限,那就得到所有或者无限的可能的感觉的集合。
如果加入人类将来有一个时间终点,那我们仍然可以用上述所有或无限可能的感觉集合,作为人类感觉的最大集合。而人类的感觉集合,则是其一个子集合。
――人类的理性,也可以按照上述推理,得到一个集合,一个所有或无限的理性结论的集合。
人类的感觉和理性,以及所有认识,所有真理,都是已经早就存在了的一个集合。随着时间的继续,人类的演化,只是不断地从这个集合中取出一部分对人类来说的新东西。这个集合从宇宙开始就存在,到宇宙结束前一直存在。这个集合,远比人类感觉、理性、认识和真理的范围大的多。其实,这个集合,就是整个宇宙的所有可能,所有的逻辑和非逻辑的东西。
我们感觉到疼,是由感观经过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分析处理等几个过程得到的结论,是一个生物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不能说是不科学。我们的心理感觉,其形成与个人的经历和记忆有很大关系,经过耳闻目睹和亲历,甚至有时加上一定的思考,逐渐形成的对某类事的看法和心里感觉,则再遇到类似事情时,不经过再次判断,而直接产生这种认识和心理感觉。所以,心里感觉,是总结(即统计)很多类似事情得出的结论来支配的,属于一种概率判断,是科学的。
所以,人的感觉和理性,都是真理。真理都是真理了,但哪种更好,更适用,还是有区别的。而且,理性本身,对待一件事情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理性结论,哪种更好,肯定也有差异,所以要权衡与选择。
人在不同年龄,不同处境,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生活信条,产生不同的感觉和理性,都是合理的,也都是对的。为什么会不同,因为判定标准的不同。同一个人,不同年龄,对同样事情的不同感觉和理性,也是对的。人的一切都是精神的和心理的,怎么想怎么对,即使互相冲突矛盾,应该自我理解,互相理解。而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的人的互相不理解,成为破坏人之间和谐的最大问题。
感觉、理性,和真理,都是有意义的,有着不同场合不同范围的意义,不可取代。而作为一个社会,一个人,如何取舍,需要根据现实情况,以社会和个人的最大幸福快乐为目标和标准,进行分析判断。所以,对于具体的情况,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感觉和理性。而环境和条件变化,则又有新的可能部分或完全不同的合理的感觉和理性。
认识真理,迂腐者食而不化,把一种感觉和理性,认为是天下唯一正确的东西,大错而特错。这种认识,不但不利于自己适应社会,不利于自己的幸福,也会影响和干扰其他人的生活。多元化的社会,应该是最人性化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1.4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根据概率理论,真理是统计现象,是相对的。多次实践的结果都是失败的,不能说明理论就是错误的。反之,多次实践都是成功的,也不能说明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比如,一场战争,或者一个制度,实施都是具体的一次次实践。战争失败了,不能说明战争方案本身的错误。因为制定方案,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做最合理的对策。在没有掌握的信息部分,其实就是一场赌博。方案的正确性在于,它成功的概率是最高的或比较高的,但无法保证每次必胜。制度也是,只能保证成功概率较高,但不能保证每次实施都是成功的。不以成败论英雄。
正确的决策不一定每次就成功,错误的决策也有成功的时候。这是对策论中的最佳对策,数学中有严密的推理和论述。
所以,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永远高于实践,靠实践总结理论永远是有局限的。
1.5 我们生活中的概率规律
忽然发现,概率是目前解释世界的唯一真理。
事件的发生,整体上是一个概率数,具体每个部分可能是另一个概率数。所以,对待整体和部分,真理是有差异的,人们的处理方法也应该有差异更好。比如,包括现在的物理规律数学规律等,在不同的时空,不同尺度的时空,可能是由差异的。
不同的整体层次上,得出不同的整体真理。易经、中医等,就是这种真理。中国传统文化,很多都是这种真理。这种真理,无法用西方科学准确解释。岂不知,西方科学也全是是概率结论,只是自成体系,更直观更容易从逻辑和实验中理解而已。中国文化的许多精髓部分,因为是更宏观的概率规律,不被现代很多人理解认可。即使接受的,很多也不是因为科学地理解了,而是因为迷信和盲信,使其更加没有说服力。
人类所得出的所有结论,都是真理,只是运用这些真理时,其正确的概率不一样。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错误,都是相对的,有适用场合与条件的。以此来衡量,则每个人的所有感觉、情绪、感情、性格、逻辑,都是真理,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符合概率规律,有机会分门别类地展开论证。看了我这篇文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深思一下,道理是否如此。
其它很多,如中庸之道,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很多文化精髓,都可以用概率理论来解释其合理性。
就是这样,符合概率真理。从众心理,也是。但识时务则是部分真理。不了解部分,就按照整体真理去做事。“啊哈”的不置可否的应酬,无为的处世方式,就是一种人生事情处理的整体手段,适合于很多场合;但对于具体部分来说,并不是最好方式。
辩证法,就是概率现象的总结,认为宇宙和社会的事物,其发展变化都是有总体规律(其实就是统计规律)的。易经的精髓就是辩证法,描述事务变化规律。
但是,辩证法,易经等,运用的总体真理。所以,对具体事情,有时则预测不准,有时不好说是否准,有时比较准。而总体上说,用之比不用好,但又不能全信。如果要更准确地预测分析具体事情,必须更多地了解具体事情的特殊性,即具体情况,把抛开笼统的概率公式,使用适合具体事物的概率公式和参数。
对于人生命运、事情发展、赌博等,都可以寻找和把握某种规律,即概率及其变化规律,即辩证法,即易经…
万事皆有可能–一切事情的发生可能性,都不可能为零,都有可能,哪怕再匪夷所思,再违背常理的事情。
事在人为–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定不能的,或一定能的,也就是说,其发生概率不会是百分之百,也不会是百分之零。认为再天经地义成功的,只要不到最后,也不能完全放手高枕无忧;再认为绝对没有可能的事情,也可能会有机会,不要彻底放弃。
1.6 用概率规律解释八卦、中医、孙子兵法、辩证法等
前文已经提到,人类所有结论,都是真理。自然科学中,引入确定的公式和常量,而且几乎所有实验和应用,都似乎一丝不苟地按照这些公式和常量运行。而实际上,是因为这些公式及“常量”所反应的具体规律,波动范围非常微小,以至于人类的观测水平不能测出,就把这些公式和常量当成了绝对真理。
同时,人类认识世界的层面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规律和真理。现代科学体系,是着重于具体的局部的对世界的认识,在宏观和综合方面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而传统的一些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其产生的时代的科技水平有限,更着重于宏观和总体的认识。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规律,这些规律都是统计规律。比如,我们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在微观方面,表现在基本粒子以及原子分子,在一般的层面,表现为一系列的物体,在宏观方面,则表现为天气洋流地震地质变化以及地球运行轨道等。我们目前还无法从微观规律严密推理出宏观规律,比如,我们无法把地球上每一个气体分子的大小质量位置运动等搞清楚,更不能直接从所有气体分子的运动结果推断出天气情况――天气属于宏观,而气体分子属于微观,目前我们只认为它们有严密的因果关系,但无法具体推断,因为这种推断是个天文数字的运算,人类目前根本没有能力做到。同理,中医和西医也是类起情况。中医的理论属于对人体的宏观认识,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很有效的。而西医,则是对人体大解剖,以及具体的认识。目前中医和西医无法直接对接到一起,从西医的微观和具体,还无法推断出中医的理论。但有人因此认为中医不科学,就是错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不是唯一标准――真理本质上是无法用实践完全检验的),中医的治疗作用在那,它就是真理。无法用西医解释中医,就像无法用气体分子解释天气情况一样,目前人类水平还达不到。
这节我们要谈的真理,是运用比不运用成功率高一些,不用也可能成功,但可能低一些。八卦、中医、辩证法,以及人生、社会的许多准则等,都符合概率规律,应该都是一种科学和真理。
1.6.1 八卦
记得上学时,想学习周易,结果如读天书,感觉不可思议。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多年,直到后来用概率规律,才想通。八卦,在一般人心中,有的非常信,有的半信半疑,有的直接否定,有的犹豫。
在《占卜原理与应用》一文中已经论述,周易八卦是一个概率计算器。
相传尧创八卦,文王演绎为六十四卦。可以演绎一,演绎为二,演绎为四,演绎为八,演绎为六十四,继续演绎为六十四的平方,可以无限演绎下去。
而通过上面的概率理论分析,则八卦变化,属于一种解释宇宙万物演化的理论。这种理论,引入了辩证法,引入了矛盾律,基本符合现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从人们对社会事件和宇宙自然界事件的大量观察,总结出来的规律。这种规律本身,是基本正确的。
但是,八卦还要进一步,试图通过事件的过去、现状,预测其后的发展轨迹。这种预测,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就有很多类似方法,如对价格的预测,对支持率的预测,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等等,方法很多。这些预测不是每次都准,也不是完全准确,但有很大参考价值。其实,八卦对事物发展方向的预测,与此类似,也是一种预测方法。但这种方法准不准哪?只能认为,有时很准,有时比较准,有时不准。不可不信,不可必信。如果没有任何其它预测方法,用八卦做参考也可。如果有其它预测方法,则可以选用――八卦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八卦高手,不会拘泥不化,在运用其推算过程中,要根据具体事件,并引入当时的一些情况,进行推演,而不是完全看卦。八卦所表达的规律,应该包括人、事情、社会等,也包括动物、草木土石、宇宙万物,这些都可以用八卦推演。易经八卦,是一种认识个人、社会、宇宙的一种笼统的科学,是古人的伟大创造。
但前面说了,八卦是一种预测方法,结果仅供参考,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最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
<占卜原理与应用>一文,对八卦原理也有相应论述。
1.6.2 中医
我一直认为,中医是科学,基本没有任何异议。但最近很多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是千年骗局,还说得似乎头头是道。这些本来不值得一驳,但正好概率规律能很好解释中医科学现象,反驳比较有力,就顺便驳斥一下中医骗子论者。
中医已经有几千年历史,逐步发展完善,直到今天。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除了中医没有其它所谓科学的医学,历史上所有的治好的疾病,基本都是中医所为。能治好病的医学,是骗局?现代科学不能用实验等方式解释中医,也很正常――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现象很多。能治好病就是科学的,这个原则还能有疑问吗?反中医者,居心叵测者无耻,人云亦云者无知。
中医,和西医不一样。西医是通过具体明确的药品成分、含量、功效等,来治病的,而中医则是通过综合全面的方式,直接间接地治疗。
中医的药效,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有时甚至不起作用,这正好符合概率现象。但是总的来说,吃中药比什么药不吃好的多。中药的成分很杂,组成成分和含量及其它因素,都相对不确定,所以药效相对不确定。同时,中医理论,用湿、热、毒、火等来描述人体和疾病特征,也是一种笼统的描述方式。这些特征下面,可能包含很多不同的病症,所以用中药治疗,有的效果非常好,有的作用有限。好的中医,做得更好一些,而一般的中医,则拘泥不化,治疗水平一般。这些都是中医和中药的特点。
但是中药便宜;很多中药副作用小;有些疑难杂症也能治疗,而西医目前往往无能为力。中药有很多自己的特点,所以有其强大生命力。
不可否认,利用中医的不确定性骗人的有,但作甚么没有骗人的?这和正统的中医及中药,没有关系。
中西医融合,应该是一个趋势。一方面,西医发展很快,很多中医现象,逐渐地可以引入西医来解释和研究,另一方面,中药的一些优良特点不断被人们重新认识,在治疗中运用越来越多。中医和西医,实质上是两种文明沿着不同途径得到的不同医学成果,都是科学,但又各有特点。随着文明的融合,中西医也会逐步融合为一。
1.6.3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理论中的一篇名著,影响深远。孙子兵法,不但在军事领域应用,而且在商业,在为人处事方面,应用也很广。
孙子兵法,以及其它所有兵法,其理论都是概率规律,而且是准确度比较高的概率结论,所以才为人们任何。下面举几个例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次伐兵,最下攻城。”是通过对大量战争的观察总结,并经过思辨得出的结论,是一种统计得出的概率规律。其实,统计不一定是确切数据,一般人和社会的事情和理论总结,都是大概的。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这句话,也是大量战争的总结,也是概率真理。
上述结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适用性非常广,非常强,是真理,古今中外被广泛应用、验证着。如果你不这样做,得到的就可能没有这样做多,失去的就可能比这样做多。
人生的很多规律也是如此。经历简单,完全靠自己,只能总结出适用性有限的结论,如果依次指导自己,以后很多时情,可能会出现麻烦。而如果多读一些经典的书,吸取古今中外关于人生的看法和总结,理解和接受其理论,以此指导自己,就更可能成功。阅历少的年轻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以个人感觉喜好为判断标准的人,应该好好理解这段话,多读书,多吸收全人类的智慧,定能受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籍,包括《大学》《论语》《中庸》等,都有很多类似的智慧和真理。那个时代,包括到现代社会,人们仍然无法全面地认识人生和社会,只能通过观察思考,对部分现象进行总结(概率统计),得出一些人生和社会真理(都是相对真理),保罗了各个方面,很实用。因为保罗很全,就像一个人生和社会字典。所以宋朝开国宰相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说得有点过,但确实有一定道理的。
1.6.4 辩证法
辩证法,有唯物辩证法,有唯心辩证法。不论什么辩证法,所用的辨正规律,都是一样的。易经的八卦,就是一种辩证法思维方式,而且已经比较深刻。
辩证法,是人类通过长期大量观察社会和自然界的现象,笼统地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是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前面对易经做了阐述,与辩证法类似。
可以认为,辩证法是《周易》的简化版,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来论述事物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明确提出辨正法的理论,但几乎完全包含了,并且比西方的辩证法丰富得多。
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太少。传统文化少有把哲学单列出来,而是散列于各种典籍中,论述很多,加在一起是非常完整的。但东方哲学确实与西方哲学在内容和观点上有很大差异。西方哲学,特别是中世纪后的西方哲学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1.6.5 赌博
赌博的方式很多。多数人都认为赌博有规律,有运气等因素在内。用概率现象来解释,确实如此。
作为概率现象,比如观测统计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规律符合正态分布。那么,一个具体时期,当这件事的发生与平均发生数相比,偏少时,那么小一个时期,就更可能发生数量要偏多,否则,其平均数就上不去,同时也不符合正态分布特点了。反之也一样,这件事一个时期发生偏多时,下一个时期就更可能偏少。同时,一件事情长期处于低谷,那它开始上升,就可能继续上升――除非其实际平均数已经大于统计的平均数。
――上段文字,用概率揭示了辩证法、物极必反等规律产生的基本原因。
在赌博中,因为事件都是有起伏的,所以“运气”是有变化的。在赌博过程中,要尽量把握运气的变化,这样胜算就更多一些。当然,不能完全把握运气变化规律,所以才叫赌博。
《占卜原理与应用》一文中,对此有详尽论述。
1.6.6 人生
众生万象,各不一样,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从概率角度,分析一下几个常用人生格言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中庸”,与“宁为鸡口,不为牛后”。这两个词的含义是相反的,中庸,适用于整个人生,应该以此为主流。一味好强争胜,根据概率,时间久了,必然有哪次要栽跟头。所以,中庸适合做一生的主旋律。但是,一生中庸,就一生平庸,所以在关键时刻需要争取,需要勇气,偶尔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适合有好的机遇时,抓住机会,促成飞跃。
“的绕认出且绕人”,与“除恶务尽”。也是含义相对的词。如果你处处不饶人,逼人太甚,对方可能会全力反击,让你遭受沉重打击,所以做人要给人留条路,不能得理不让人,否则必定有吃亏的时候。但有时,又要除恶务尽,否则留有后患,侵扰不断。对于恶,如果不能除,有时不如不动它,否则它可能变本加厉。
“随大流”,与“独辟蹊径”。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又必须去做,那就看大家怎么做,就怎么做,先不用管为什么。这是迅速适应环境的好办法。当然要有法律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什么环境都要去适应的。不随大流,往往众目睽睽,众矢之的,风口浪尖,不够安全。但人要想成功,总是随大流肯定不行,必须有自己的头脑和做法,需要独辟蹊径。
上述这些格言,都符合社会人生的概率统计规律,所以成为很多人生活的准则。
人生不能求完美。不断的失败之后,总有胜利到来。而不断的胜利和成功之后,必然有失败降临。求完美,即使你做得再好,在一次次完胜之后可能就是完败。人可以接受无数胜利,但往往因为一次重大失败而失去一切。因此,人不要求完美,适可而止,才能保全。
读文科的人往往成才早,因为侧重于直接的社会理论和实践,现实和宏观真理掌握的多,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并达到成功。读理科的人往往开始难以适应社会,因为按照理科严密的逻辑思维去推理认识社会,一时会非常不解矛盾和迷茫,无所适从甚至容易与环境格格不入、愤世嫉俗。
但是,读文科的人很多缺乏深厚的逻辑推理功底,除了认识到的现实和宏观理论,难以深入和细化地认识事物,浮躁和不深刻,到一定年龄难以继续发展。而学理科的人,在经过若干年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后,对社会的认识会很深刻很现实,大器晚成。当然,学文科而又逻辑思维强的人,也能成大器,不受年龄的限制。而学理科的,如果一直从死板教条的思维认识中挣扎,永远也不会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最终呆板偏执的人也很多。注意文理的平衡,是很重要的。
人生的道理太多太多,罄竹难书。
1.6.7 数学
按照概率的方法认识世界,一切都是概率现象的统计规律,数学也不例外,前文已经对1+1的结果等,进行了探讨,在不同场合与环境,其结果应该是不一样的。1+1=2,只是一个概率结论,不是任何场合都管用的。
而基于1+1=1,建立起来的数字体系,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数字体系,无论用几进制表达,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如果1+1不等于2,而是别的数字,那么,同样可以建立起一套新数字体系,适用于某种环境。这样,不同的环境,可以建立不同的数字体系,可以有无数种。数学的其它体系和学科,也是这样,都存在无数种可能。
包括一些哲学和语言中探讨的逻辑和语法,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转变为数学方式。因此,可以认为数学包含了人类全部的理性和逻辑。把所有数学原理和成果(即数学逻辑),以通俗的语言翻译成不懂数学的人能接受的逻辑语言,定能使人们对逻辑和理性增加新的认识,获得更好的工具。当年华罗庚的《统筹法》,就是这类著作,对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安排,产生很大影响。而数学有众多的学科,众多的方法,其蕴涵着丰富而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完全可以为大众所借鉴。而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方法,太简单太原始了,严重地局限了很多人的思维和认识,早应该被取代了。
其实,只用一种数字体系,也可以描述上述所有的不同场合和环境的需要,只要把这些情况考虑进去,对原数字体系进行修正即可。那么,这个新的数字体系,其实为适应更多甚至所有环境的数字体系。
数学是逻辑和认识方法,是人的理性的规律的汇总,也是自然界规律的逻辑总结。数学,也可以认为是人解读世界的逻辑方式――人对世界如何解读,就是运用逻辑,即数学。
1.7 概率的部分应用
1.7.1 模糊信息论、模糊对策论、模糊控制论
1.7.1.1 模糊信息论
世界太大,社会纷繁,生活丰富,信息太多。信息的杂乱庞大,无法整理,无法分清哪些重要,哪些无用,那些正确,哪些假相。
可以用一定的方法,获取和整理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得出多个可能的不同的认识,同时存在。
模糊信息论,在不同领域,不同场合,可以整理出多种不同的模型。
1.7.1.2 模糊对策论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定位和完善,不断重新判断。并在制定行动方向和方式上,兼顾各种可能,即要进取,又要留有退路(即其它结论可能正确的情况)。
有时,走到十字路口,只有抉择,而无法兼顾,那就抉择,否则,一样也不能成功。此时,只有赌博。
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只有制定模糊对策。模糊对策,有主要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又兼顾各种其它可能。在阶段性后,会出现十字路口,进行选择。
比如围棋,如果你的脑力足够用,完全可以准确计算。但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就需要在落子选择时,采取模糊对策。
1.7.1.3 模糊控制论
一切在控制之内,一切笼罩在对策之中,一切都在注视之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不断收集信息,不断收集反馈的信息,进行计划调整和进程控制,并在事情发展的十字路口对多种目标进行抉择。
模糊控制论,包括了模糊信息论和模糊对策论。模糊信息论和模糊对策论是在一个相对的时间点上,是相对静态的处理。而模糊控制论,是模糊信息论和模糊对策论的动态运用。
1.7.2 一切行为只是方式,时刻为了目的
大道无道,小道有道。大道理是目的,其实现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小道理是规则,在一定环境和阶段,必须坚守,是做事的原则和规范,几乎是铁率。
社会需要规则,规则大于天。而圣人,则没有规则。把握方向的人,也没有规则。
不能为了道理和规则,伤害了目的。有时,很多人没有认清道理,或者不想遵守道理,等等。如果坚持道理,就会把合作关系搞砸,导致事情失败。大道理重于小道理。大道理就是目的,一切为了大道理服务。
比如,处理一件事,特别是社会上的事情,公共的东西,需要规则;小范围的东西,规则不最重要,目的最重要。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这个道理。在家庭中,平常肯定需要一定的规则和道理,而在最根本上,没有道理,一切为了和谐幸福服务。
1.7.3 侥幸与赌博
侥幸、赌博、权宜行事,在小数量事件上,是正确的。而在大样本事件上,是危险的,是绝对不容许的。
比如闯红灯,假设你一生只过几次马路,如果闯红灯,从概率运算,危险性微乎其微,忽略不计。但每天过马路,就必须严格遵守,否则一生中遇到事故的风险就很大,就等于是一场生命豪赌――而这场豪赌,结果就是或者安全,或者出问题,而没有任何其它可观收益。也就是说,只有灾难或无事两种结果,而不可能获取什么大的利益!一场没有任何好处的赌博,绝对不能进行。
侥幸与赌博,有时是有收益的,有时是没有任何收益只有失败和零和两种结果。
1.7.4 原则是铁率
原则是铁率,如果经常违反,事情的最终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在做具体事情上,必须严格按照计划,不可权宜行事。比如,在搞一项开发,你定了100天。其实,也许玩几天,其它时间紧一些,也能完成。但是,往往玩是无法控制的,如果没有一个界限。今天玩了,明天到时候又想偷懒。这样,一日复一日,结果整体上就没有了保障,事情以延误甚至失败告终!
原则的事情也是这样。不要每次,觉得一次无所谓;结果下次有觉得一次不影响大局,又来了一次。继续下去,就失控了,原则成了儿戏,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了原则,以事情的失败告终。
具体做事时,往往是有机动时间的,可以替代时间或办法的。如果失去原则,一日复一日,事情几乎必然失败。
具体时候,一般看事的高度和全局性很差,所以,有时具体时候想不清楚,甚至想想会否定既定的事情。所以,决策时要站在一定高度,而具体行事时,不要太多考虑对错,按照既定方针办。如果有大的疑问,就要静下心了,重新审视一下原则和计划,而不是临时改变。临时改变,必然一事无成。
犹豫,变化不定,临事更改,都是做事的大忌讳!这是大道理,是做事的原则,不能轻易不遵守。
1.7.5 性格决定命运,也是概率统计现象
每种性格,有优点,一生如此,就可能会有几次因为性格的好的机遇。而同时,性格也有缺点,一生如此,也必然碰到几次大的麻烦。而人,往往一次大的麻烦,就是一生的不幸甚至灾难。所以,培养好的性格,非常重要,尽量去除其缺点,减少甚至杜绝其可能遇到的麻烦。很多算命先生,就是根据人的心态和性格来预测未来,很有道理。
人的生活和工作,人的一言一行,都是概率现象。利用好概率,人生会如虎添翼。
1.7.6 专家与文盲,智者与傻瓜
对于一个事情的判断,比如某支股票的涨跌预测,只有三个答案,涨,跌,不变。而不变的概率极小,所以就成了只有涨跌二个结果。
专家和文盲,在预测股票方面,也都是这两个结果。文盲预测股市,除了部分合理的因素,基本就是象抓阄和掷骰子,是随机的猜测;专家预测股市,可能是分析周详,方法科学,为了一个或涨或跌,长篇大论,头头是道。而预测结果,文盲不一定错,专家不一定对。因为专家尽管利用那么多的模型和科学方法,因为其信息也不完全,方法也不一定合适,所以结果不一定对。文盲抓阄,总有50%正确的概率,所以经常预测准也是正常的。
那么,专家无用吗?专家有用。普遍的说,因为专家的信息更全,方法更科学,推理更严谨,正确的时候多一些,当不是所有时候都正确。但是,专家信息情况不一样,水平有高低,所以,有的专家会准确度高,有的就低--甚至低于50%!也就是说,有的专家的分析预测结果,正确度可能还不如文盲高。这就类似庸医害人。水平差的专家,还不如文盲。
多少有规律可循的股市,专家可能还有一定作用。而对于没有规律可循的事情,则多数专家,其实和文盲一样无力,只是似乎更高级的猜测与掷骰子而已,没有什么可信度。比如,对一千年后人类状况的预测,专家和文盲一样不着边际。
智者和傻瓜,有时难说谁更好。总体上是智者好一些,但少数智者还不如傻瓜,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半瓶子。对专家和聪明人,不要全信;对文盲和傻瓜,不可全否定。
越是规范的东西,专家越是有用。越是缺乏规律的东西,赌徒越有优势。赌徒在运用另一个规律――概率分析和预测!
1.7.7 守候就有机会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偷是一次,而惦记着,贼总会得手。
概率数值,是统计结果,每个具体数值按照一定范围和规律波动。所以再严密的东西总有疏漏的地方或时候。如果有人守候,只要时间足够长,其能把我时机,基本是一定能有机可乘。这方面的例子太多太多,下面举出一些。
近朱者赤。人是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在一个环境久了,一般就会被同化。能在一个环境中长期生存,而又少受环境影响,保持独立的人,少而又少。所以,选择工作环境慎重,交友慎重。要认识一个人,先了解其存在的环境以及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再不幸的人生,都有一次或几次获得幸福的机遇。人生,只要准备好条件,等到时机,把我时机,就能幸福。
再好的人生,都有一些不幸可能发生。如果不谨慎勤勉,毫不在意,就会败坏幸福。
因此,众人皆欲得之物,如果正好你所有,也许非福。你做得再好,总有疏漏,总有人不择手段,最后反而落得不但失去,反而赔进去很多。如果长期谨慎,殚精竭虑,虽可得长期甚至永远拥有,却失去了人生本来意义,也失去了拥有的目的。高处不胜寒。钱权美女,名利地位,追求或已经得到极致,不一定是好事。
众人皆不欲之物,如你奉为至宝,则是最大福分。夜不闭户,高枕无忧,消遥自在。最低的也是最安全的。生活在最底层,而知足常乐性格的人,往往是最幸福的。
如果一心必得什么,你就准备条件,长期守候,成功可能性是很高的。如果你拥有特别珍惜的东西,而周围很多人在窥伺,就是非常危险的。即使你再认真和努力,总有疏漏之时,别人总有一天会得逞。要么增强壁垒,要么清除威胁,要么主动放弃,要么不再珍视,否则痛苦之日必至。
君不见,中国几千年历史,绝大多数人富不过三代,王朝寿命皆不过几百,红颜多薄命。
从社会体制的角度看,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权势无用,财富无用,美女无用的天下皆平民的社会,是最有利于人类幸福的。